11月10日,布莱顿公园千人游行示威,反对市政府修建帐篷城
【芝加哥侨学网报道】布莱顿公园(Brighton Park)社区居民11月10日举行千人游行示威,反对市政在当地搭建收容非法移民的帐篷城。民众高呼“保护我们的社区”,指责市政府“满嘴谎言,欺骗居民”。
这是继上周社区居民状告市政府之后再次发起的抗争行动,示威民众还在12区区长办公室门前聚集,表达居民抗争到底的决心。
华人居民成为持续不断抗议示威的中坚力量
民众指责强森市政府“满嘴谎言,欺骗居民”
这场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示威游行,参与者上千人,其中六成以上为华裔居民,此外还有众多拉丁裔居民加入。游行队伍在拟建市政府帐篷城的营地(38街夹Carlifornia Ave)集结,沿途高呼英文、西班牙语口号,声势浩大一路步行到12区区长办公室门前抗议。
整场活动全程3小时,与会民众群情激昂,路边过往汽车纷纷按喇叭表示声援。
示威游行现场
社区居民对芝加哥市长强森表达深深不满
上千民众加入示威游行队伍
从10月12日市政府工程车进入38街帐篷城工地以来,华人一直是抗议示威的中坚力量,大家日夜坚守在帐篷城现场,举牌抗议到如今。这充分展示了华人居民勇敢参与民主政治、保护家园的决心。
当地社区居民抗议示威持续不断,并升级到状告市政府,民众的呼声主要包括如下要点:
一,周边居民担忧帐篷城会给社区带来负面影响,包括治安恶化,环境卫生变差,周边房价下跌。其中,治安方面的担忧是主要原因。
二,谴责市政府不尊重民意。
市政府在没有征求当地社区居民意见的情况下,就让工程车于10月12日开进营地施工。等到居民抗议示威不断,才在12区区长的要求下于10月24日举行社区听证会。这场“马后炮”式的听证会,反对帐篷城的上千居民被关在门外,无处发声,再添愤怒。
对于38街帐篷城问题,代表布莱顿公园社区的第12区区长拉米瑞兹(Julia Ramirez)多次公开表示她并不知情,她指责强森市长“决策不透明”,“缺乏社区参与”。
三,谴责市政府为所欲为。
根据11月3日布莱顿社区居民状告市政府的诉状,当地居民指控强森市政府在没有开工许可的情况下就开始帐篷城的开建准备工作,指控市政府违法城建区划法令、在很可能存在环境污染的“工业用地”上搭建居民场所。该诉状还指控市政府违反市民知情权,要求法庭勒令停工。目前该诉讼仍在进行中,尚未有进一步消息。
让当地居民愤怒的,还有强森市政府的暗箱操作,多处违反程序:
1,10月12日悄然开工12天之后,才举办社区听证会。市政府理应在开工之前就举办听证会,听取社区民意。
2,在帐篷城工地环境检测结果尚未出台之际,就已同帐篷城的土地所有者签署租赁协议,以月租9.14万美元的价格租用该处土地六个月,并且还可以续约两次。
此事发生在10月24日听证会社区居民“愤怒说不”之后,如果不是媒体曝光,民众依旧被蒙在鼓里。
示威游行现场
示威游行现场
示威游行现场
在持续不断的示威中,已不断有居民打出“强森市长下台”、“12区区长下台”的标语牌。
在11月10日的示威游行中,帐篷城工地附近的华人居民麦克表示:“我们辛苦工作,守法缴税,希望给家人、孩子安全、安心的环境。然而,市政府根本不尊重居民,独断专行的做法令人寒心!” 当天带着孩子参加游行的林女士则表示,希望强森市长,希望社区民意代表能听进去居民的心声,社区居民应该获得最起码的尊重。
最新动向,值得关注
截止目前,居民状告市政府的法律诉讼尚未有初步结果公布。不过,目前情况又有新变化。
据12区区长提供的强森市长办公室11月10日发布38街帐篷城最新通报,要点如下:
1,11月13日至11月15日期间,将继续收集环境测试样本。
2,帐篷城西侧(靠近Sacramento街一侧)的大门将会被更换,以确保工地安全。
3,11月10日起,芝加哥警察局会拆除38街夹California街的路障,以恢复38街西向街道的车辆通行。
按照市政府的官方说法,38街帐篷城的环境评估11月2日上周四就已完成。如今,强森市政府又表示将在下周连续三天“继续收集环境测评样本”,这个新动向值得关注。
民众打出标语牌:“我们还能相信政府吗?”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社会,法律武器是居民合法维权的最后途径。如果反对38街帐篷城的法律诉讼失败,布莱顿公园社区居民将面临再无选项的挫折,留下的将是社区居民对强森市政府的愤怒与不信任。
西城区居民反对市政府将一处仓库(526 N. Western Ave)改为移民收容所的法律诉讼,11月3日已败诉
(ABC7)
为收容非法进入美国国境、不断被德州州长送来芝加哥的移民,市政府决定将西城区(West Town)一处仓库(526 N. Western Ave)改为临时收容所。此事遭遇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并发起的法律诉讼,诉讼理由与38街帐篷城的诉状相似。
不过,11月3日法官已作出判决,拒绝了当地居民要求法庭颁布临时限制令的请求,芝加哥市政府胜诉。
(芝加哥侨学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