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市区长(市议员)选区重划尘埃落定,第11区华人成“多数族裔”
【芝加哥侨学网述评】5月是全美各地庆祝亚裔传统文化的法定月份,芝加哥的亚裔月更是非同寻常。十年一次的芝加哥选区重划地图本周在市议会高票通过,新11区正式成为芝加哥市有史以来第一个亚裔居民占多数的区长(市议员)选区。
在新的11区辖区内,亚裔约占51%,正式成为政治地图中的“多数族裔”,为芝加哥华人参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地盘”。
美国人口普查未提供社区人口的亚裔细分,不过在芝加哥11区,亚裔的概念可以等同为华裔。
芝加哥共50个区长(市议员)选区,新11区华人成为多数,为华人参政奠定坚实基础
芝加哥新11区
华人参政“大本营”
根据市议会表决通过的区长(市议员)选区地图,新11区主要包括中国城、桥港区(Bridgeport),以及麦肯利公园社区(McKinley Park)部分区域。这三个社区,是芝加哥市的华人聚居区。
与原来的地理划分相比,新11区的面积有所缩小,但划分更为集中,原本割裂在第25区的中国城,割裂在原11区的华人聚居区,这一次终于并入了同一个选区、新11区。
芝加哥第11区地理范围
在华人聚居区结束政治版图上的割裂之后,新11区正式成为华人占多数的选区。在总数约4.3万的新11区,华人人口占50.97%,白人人口占27.38%,拉丁裔占18%,黑人占3.38%。华人成为政治版图中的多数,这位华人参政奠定了坚实根基。
芝加哥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区长李慧华,今年3月刚刚获得市长指派
此前,芝加哥原11区区长因被联邦法庭定罪自动失去区长资格,芝加哥市长莱福特临时指派在唐人街出生长大的李慧华(Nicole Lee)续任区长,让芝加哥市诞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人区长(市议员)。
李慧华的任期将在明年区长选举之际结束。无论李慧华是否决定参选,11区选出华人区长都会是预料之中。
区长选区重划
政治地盘争夺战落幕
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之后,各级政府都须根据人口增减的新变化进行选区重划,芝加哥50个市议员选区地图也例外。
5月16日,芝加哥市议会对芝加哥区长(市议员)选区地图的最终版本进行投票表决,最终以43票支持、7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避免了选区重划议题进入耗时耗财的全民公投。这项投票结果,标志着拉丁裔、非裔之间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地盘争夺战终于尘埃落定。
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之后,各级政府都会根据人口变化进行选区重划
由于2010-2020期间,芝加哥市黑人人口减少近10%、拉丁裔增长5%,拉丁裔成为芝加哥仅次于白人的第二大族裔,非裔则退居第三大。市议会拉丁裔内阁认为,随着拉丁裔人口的增长,拉丁裔居民占多数的区长选区应该从14个增加到15个。在非裔人口已减少10%的情况下,非裔内阁则要力保原有的17个非裔居民占多数的区长选区。
在非裔退居芝加哥市第三大族裔的现实中,非裔内阁依然获得了政治地盘争夺战的胜利。在高票通过的新选区地图中,非裔仍然保留了原有17个非裔多数选区,而拉丁裔居民占多数的选区并没有增加。
人口总量毫无优势
华人依旧可以“四两拨千斤”
2020美国人口普查显示,芝加哥市总人口约275万,白人约86万(占总人口31%),拉丁裔人口约82万(占30%),非裔约79万(占29%); 亚裔共约19万(占7%)。亚裔人口总量虽然不占优势,但2010-2020十年期间增幅则高达31%。
在亚裔人口迅速增加,亚裔要求政治话语权的呼声日高。在中国城、桥港区、麦肯利公园社区的华人聚居区,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BCAC)多年来一直倡导“大唐人街”理念,主张将这些华人聚居区划入同一个区长选区。
芝加哥华人参政奠定政治根基,是华人社区团结努力、坚持不懈的成果
在华人社区的团结努力之下,在亚裔人口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一次华人社区抓住了“十年一遇”的机遇。非裔、拉丁裔的政治地盘争夺战,堪称大象与犀牛的争斗,而华人则成功获得双方的支持,双方内阁都支持芝加哥市应该产生一个“亚裔多数选区”。
5月16日市议会的投票表决,华人成为受益者。
华埠更好团结联盟创始人陈增华,多年来为倡导华人参政奔走呼号,贡献良多。陈增华表示,芝加哥市选区重划有着历史性的意义,是亚裔社区地位的提升,而亚裔社区的充分参与和贡献,也会让这座城市受益。
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BCAC)创办人陈增华
华埠更好团结联盟主任陈本恩则表示,新11区选区地图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华人社区领袖和居民30年来努力组织和倡导的结果。芝加哥的唐人街成为北美唯一不断发展的唐人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社区机构的实力。这些机构一直与居民、社区领袖和政府官员合作,积极主动地为改善我们的社区而努力。
(芝加哥侨学网 时事述评 Source: Chicago Sun Times, Chicago Tribune, 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