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侨学网编译】道琼斯股指在2017年飙涨,全年71次创历史新高,并在2018年开年持续走高,冲破25000点大关。1月12日,道琼斯指数在开盘后继续上升,至下午收盘时,道指上升228.46点,以25,803.19点收盘。
道琼斯股指的持续飙涨,背后的主要推力是两家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大公司,波音公司与卡特彼勒公司。
2017年道琼斯指数与波音,卡特彼勒股票同步持续飙涨
波音公司是道指在去年的第一大推力,在2017年波音公司的股票持续走高,整个一年股价涨了一倍之多。1月12日,波音公司股票以336.21美金收盘,一年前1月13日的交易价格为158.83美金。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飞机旅行,民航业在过去一年的火热发展,也促进了飞机制造公司波音的大幅度迈进,使它成为了2017年道琼斯指出飙涨的第一推力。
总部位于芝加哥以北25公里处迪尔菲尔德的卡特彼勒公司,是道琼斯股指飙涨的另一大推力,在过去一年,卡特彼勒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了80%,1月12日,以170.30美金收盘。卡特彼勒公司积极响应税改政策,抓住全球市场,尤其中国“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卡特彼勒公司的股票价格在2017年,从道指排名第14位一举跃居至第8位,成了道指飙升的另一大引擎。
民航业起飞,带动波音股票腾飞
波音公司的股票在过去一年的持续飙升是公司市场扩展,民航业火热的主要表现。在一些刚刚兴起的市场中,例如亚洲,中东,随着经济发展,更多的人可以负担乘飞机旅行,使全球民航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些新兴市场中,波音公司也获得了扩展市场的机遇,来自航空公司的飞机订单涌入波音。在过去一年,波音公司的积压飞机订单达到了破纪录的5,864份,要完成这些订单,按照波音目前的产量,需要7年的时间。
根据波音公司的数据显示,公司在2017年共收到了来自71个客户的900多份飞机订单,其中迪拜航空预定了176架飞机,新加坡航空预定了39架。
波音公司试飞新型飞机,波音797
资深股票分析师Chris Higgins表示,投资者们乐意看到波音公司有如此之多的积压订单,这让投资者们对公司未来的表现十分乐观,这是波音股票上涨的原因之一。
波音公司的副总裁Phil Musser就指出,公司在扩展市场和增加市值方面有很完善的策略,我们在过去一年完成了破纪录的订单数量,并将公司盈利投入到了创新技术的研发中。同时,Phil Musser还表示波音公司正在与美国航天局合作,参与新的载人航天计划。
中国“一带一路”,卡特彼勒市场需求大增
卡特彼勒公司在过去一年也经历了机械设备市场需求增加的丰收之年,其中中国市场成了公司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公司机械设备2017年在中国的销量翻了一番,较前一年有了明显的增加。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对机械设备尤其是堆土设备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卡特彼勒公司恰好抓住了中国市场,在中国的销售在一年内翻了一番。
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也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一带一路”中提出了一项横跨60多个国家,投资额多达1万亿美金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计划中,修建工程的大量设备,材料和资金来自中国,而卡特彼勒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增长。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包括在60多个国家投资1万亿美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美国国内,卡特彼勒公司是川普税改政策的受益者。在川普的税改政策通过后,购买工程机械的花费可以视为开销而抵税,降低了购买者的税款。这一新政策大大激发了购买者的热情,增加了卡特彼勒公司产品的销售量。
卡特彼勒公司的产品在2017年销量大增
卡特彼勒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双收获让公司股票在2017年大涨,在道指从20000点冲破25000点大关时,卡特彼勒公司是当时第四大推力,仅落后于波音,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和3M。
2018年两公司能否继续引领道指飙涨
分析人士期待波音公司与卡特彼勒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在2018年能够持续走高,然而资深股票分析师Chris Higgins表示,波音公司股票在2018年的表现可能很难超越去年。同时,有传言称波音公司可能并购巴西飞机制造商Embraer,这是投资者并不乐意接受的案子,而目前并购案还并未明朗。
一旦经济开始走弱,类似于波音和卡特彼勒公司这样的周期性公司将首先受到影响,股票也将受到重挫。西北大学商学院教授Robert Korajczyk表示,飞机和推土机不像食品,在经济低迷时人们首先将选择不买这些产品。
芝加哥大学金融系教授Gib Bassett则指出,由于道琼斯指数只跟踪30家大型企业,指数基于公司的市场价值,而非股票价格,因此道琼斯指出的表现能否完全代表市场的表现一直存疑。虽然道琼斯指数仅追踪30家公司的表现,缺少多元性,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证明与市场表现保持着高度同步,从1800年代就是投资者洞悉市场表现的主要依据之一。
(芝加哥侨学网编译 Source: Chicago Tribune)